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互動藝術作品分析3

作品名稱:一個人的房間--王雅慧
藝術家介紹:

王雅慧(台灣人)

1973 年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台北。
2008 「探索電影-新龍門客棧專題」第 37 屆鹿特丹國際影展,荷蘭 「不設防的城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Penumbra-台灣當代藝術,Samstag Museum Galleries,澳洲 「泡沫紅茶-台灣藝術當代演繹」,國立摩拉維亞美術館,捷克 「錄影藝術計畫-VW 汽車贊助」,北德 2007 「Changwon 2007 Asia Art Festival - Peach flower, Apricot flower」,韓國 「The New Media Festivel 07」, Hardcore Art Contemporary Space,邁阿密,美國 「X世代-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展」安亙湖市市立藝術中心 法國 「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雀兒喜美術館, 紐約 美國 「Loop」西班牙錄影藝術畫廊博覽會,新苑藝術,巴塞隆那,西班牙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新苑藝術,上海,中國 「DIVA」紐約錄影藝術博覽會,新苑藝術,美國 「Diverse Vision」Walsh Gallery,紐澤西,美國 2006 「2006 上海雙年展-超設計」,上海,中國 「IRP Exhibition Summer 2006」,Location one,紐約 DIVA」紐約錄影藝術博覽會,新苑藝術,美國 「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關渡美術館,台北 「Hampton Scope 2006」,畫廊博覽會 「台北二三事」,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2005 「看不見的城市」,曼谷,泰國 「仙那度變奏曲」,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4 「2004 科技藝術展-數位時代的新藝術對話」,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失語:Co4 台灣前衛文件展」,鳳甲美術館,台北/交大藝文空間 2003 「25hrs Barcelona」國際錄像藝術大展,巴塞隆那,西班牙 「City-Net Asia 亞洲城市網絡」,漢城美術館,韓國 「夜視台北 Random-Ize」,敦南誠品藝文空間,台北 「造境-科技年代的影像詩學」,鳳甲美術館,台北 2002 「2002 台北雙年展:世界劇場」,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2002 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遊牧/串/集結」,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無敵海景大排檔」,新樂園藝術空間,台北 「新媒體藝術計畫」,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2001 「沒問題」,新樂園藝術空間,台北

吸引你的特質:房間可拆開旋轉後在
拼起來,跟另一個房間成對比,感覺還蠻好玩的

作品互動機制:
進到房間裡可以觀看另一間房間的的變化

展示空間設計:
空間可容納人數不算少可以一起觀看房間的變化,但是比較缺乏互動。

作品媒材:
機械動力機關‧攝影機‧單槍投影機

互動藝術作品分析2

作品名稱:內功-林書民
藝術家介紹:出生於台北市,旅居美國紐約,任職紐約理工 學院美術系研究所副教授,目前攻讀催眠心理學博士學位。曾應聘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理事主席、宏碁數位藝術中心顧問、國際 數位藝術比賽評審。並策劃展覽及 經常發表科技媒體藝術文章及演講。策劃的展覽有《時間移民》、《無性生殖》、《發光體》、《無限空間》等國際展覽。林書民多年從事雷射立體影像藝術及錄影 裝置藝術創作,作品常於國內外各美術館展出,為國際知名的華裔數位視覺影像藝術家。作品歷年來屢獲國際大獎, 1995作品參加日本ARTEC'95雙年展並獲傑出作品獎,1996年獲美國席瓦特藝術創作獎最高獎金,ARTEC'97雙年展時再度獲獎,2002 獲南斯拉夫雙年展首獎。近年在國內完成的作品有設置在捷運中 正紀念堂站的公共藝術,以及板橋車站公共藝術公開徵選的兩項首獎、科學教育館公共藝術首獎;最 近並策劃了實擬虛境,台北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2001年獲選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擔任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2004年受邀擔任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新成立的藝術廣播電台主播報導台灣藝術新聞。

吸引你的特質:它是經由腦波控制越是平靜蓮花就開的越多魚也就越多,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使用腦波做互動的作品很有意思。

作品互動機制:
在頭上貼上裝置經由腦波進行互動,投影機經由腦波控制讓蓮花盛開或是魚而跳躍。

展示空間設計:
一個在地板的投影板左右兩邊有兩張椅子讓參與者可以坐下,旁邊的空間算還好可以讓人旁觀。

作品媒材:
數位頻率分析的腦波偵測器‧投影機‧塑膠墊




互動藝術作品分析1

作品名稱:難眠的理由--袁廣鳴
藝術家介紹:袁廣鳴生於台灣台北,是早期台灣錄影藝術的先鋒,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1986年開始從事錄影藝術創 作,1997年得到德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媒體藝術碩士學位。他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並且對人的心靈及 意識有深入的探索。1992年的錄影投射裝置作品《盤中魚》展出後,隨即獲得台灣藝術圈高度肯定,1998年的互動錄影投射裝置作品《難眠的理由》更使他 得到國際觀眾的注意,至今,這兩件作品一直不斷受邀在世界各地展出。2000年袁廣鳴獲得台灣宏碁數位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一屆數位藝術紀的評審委員獎,同年 於日本福岡MOMA畫廊舉辦個展。2001年參與於柏林和紐約舉辦的「轉譯的行為」展出,和參與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多媒體重量級大展: 010101:科技時代的藝術」,2002年參與台北雙年展,同年受邀韓國三個雙年展:2002光州雙年展、浦山雙年展、漢城媒體城市雙年展,2003 年數位攝影作品《城市失格》及光動力裝置《人間失格》代表台灣參加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吸引你的特質它的作品難眠的理由經由觸碰來呈現床上的投影。對床做出變化像是劃破床單或是燃燒床,感覺完成現實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很好玩很有感覺。

作品互動機制觀眾可以藉由碰觸床四個腳的鐵球來控制不同的影像,觀者因為互動機制從一名參觀者變成了演出人員。

展示空間設計空間設計的還不錯四周灰暗,一張床透過投影非常的亮,可以成功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5.作品媒材:床.三槍投影機.喇叭.互動的鐵球.機械裝置